一阵秋风呜咽,吹动发黄的纸页娑娑作响,历史的低吟,自远古传来。忽明忽暗的灯光下,是谁把生命的担当谱写成绝唱,泛着不亚于青简断史的光芒?——题记
翻开历史上沉重的一页,他的名字赫然入目。拖着孱弱的身躯,他自汉朝轻轻走过,却每一步都走得用力而深沉,正如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凝聚成了家喻户晓的三个字——司马迁。
透过一本厚重的《史记》,我仿佛看到了千年之前,破旧的天牢里,一盏昏黄的油灯下,他笔耕不辍。寒风在狭小牢房里肆虐,吹过他单薄的衣襟,却始终吹不垮他挺直的背。沉重的镣铐撞击在死一般寂静的夜里,仿佛亘古传来的一声声叹息,也在为这个奋笔疾书的人悲歌。
昏君当道,忠良惨遭陷害。他为李陵辩护是必然,这是他为人臣子的本分。即使他与李陵素无交好,即使他知道直言进谏后面对的会是君王的责难,可他义无反顾。因为他要做的是一个有所担当的忠良之臣,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历史轻轻地低吟着,唱的那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穿越千年历史,穿过沧海桑田,传入每一个读史的人的耳畔,让我也不禁为之动容。
汉武帝或许保全了刘氏江山一代的繁荣,却辜负了一个用生命捍卫者自己的忠勇与担当的文弱书生。我觉得一阵顿痛,仿佛有什么压抑在心头,沉闷却又呼之欲出。腐性呵,倒不如一道赐死令来得干脆。残忍的君王没有夺取他的性命,却给了他比死还刺激一个文人的气节的屈辱。在那段生不如死的日子里,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榨下,他怎能不想一死了之。可父亲的叮嘱仍历历在目,承父遗志,注定是他毕生的使命。这是他身为儿子的担当,亦是他身为一个太史令的担当。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以前每每读到他的《报任安书》,觉得不过一篇励志的文章罢了,可此刻我却不禁落泪了。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却以惊人的意志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报任安书》不仅是他生命中的又一华章,更是他潦倒中唯一的信念与希望。
千年之后,有人说:“真正的勇敢不是为了某件事壮烈的死去,而是为了某件事卑贱的活着。”于是,十六年光阴,十六年的坚忍,十六年不变的信念,使他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家巨著,亦成就了他生命的绝唱。
历史不肯停歇,淹没了一代又一代人行走的足迹,只把一些高贵的灵魂镌刻在青史上,熠熠生辉。而历史肯留下的,也势必有着过人的品行与情操。至少,也该是有着对这一生功过是非的担当,才能谱出一曲让历史肯为之留名的绝唱。
在这里,我们挥洒着汗水和泪水。
因为我们知道,今天的付出就是明天的收获;在这里,我们尽情的奔跑,展现着我们花样的青春年华。
是它——陪伴着我们度过终将逝去的青春。
——题记摘抄回想当年初中的时候,那日子过得真是一个滋润,三年的时间半混半学的也就过来了。
不知不觉的高中生活已经开始四周了,感觉自己就像刚从绝症中幸存过来的一样,一段新的生活又开始了。
四周前,我进入这所学校时,带着我的稚气一起走进了它,我要倾听她;三年后,我会带着我成熟的笑脸向她致敬,说再见陪伴我多年的“母亲”。
人没有十全十美,人生没有多姿多彩,岁月的流逝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辉煌。
岁月是不老的恋人,青春是活力的希望,而校园却是永垂不朽的神灵。
校园里的那条380米的跑道,是使我跑向成功的起航,是跑向命运的交点;校园里的那几棵不老之树,永远“年青”,它使我对它的精神的不断努力地学习;校园里的那五楼的教室,那教室里的课桌与椅子,还有那上课时赐我知识、不辞辛苦的帮助我的老师们,她们是我学习的动力……从小路过来,还能看见食堂阿姨们个个忙碌的身影,阵阵微风吹过来还能闻到飘来的饭菜的香味;食堂上去,有一个很温馨的地方——我们的寝室;寝室里还有很多漂亮的同学室友们,我们大家都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栋梁、未来的希望啊。
今天,我们从这里启航;明天,我们要让它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