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 痛
【病名】
头痛,又称“头风”,是指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常见于西医学的紧张性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脑膜炎、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头颅外伤、脑震荡后遗症等疾病。
【治疗】
1.针灸治疗
主穴: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
(1)阳明头痛(额部及眼眶部位疼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
(2)少阳头痛(头侧面疼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
(3)太阳头痛(头部后面、连及项部疼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风池。
(4)厥阴头痛(头顶部疼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
(5)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
(6)全头痛:百合、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
配穴(遇到风吹疼痛加剧,疼痛部位不固定):外感风邪加风池、风门,风寒加灸大椎,风热针泻曲池,风湿针泻三阴交,宣散风邪,清利头目;痰浊上扰(疼痛不剧烈,昏沉沉,如同裹着布一样)加丰隆、足三里,化痰降浊,通络止痛;气滞血瘀(疼痛如针刺感,疼痛部位固定)加合谷、太冲、膈俞,行气活血,化瘀止痛;气血不足(绵绵作痛,伴有眩晕)针补气海、血海、足三里,益气养血,补虚止痛;肝阳上亢治同厥阴头痛。
针灸操作:头部腧穴大多应平刺,少数腧穴如太阳、天柱、风池可直刺,但风池穴应严格注意针刺的方向和深浅,防止伤及延髓;外感风邪、痰浊上扰、气滞血瘀、肝阳上亢针刺用泻法;气滞血瘀、肝阳上亢可在阿是穴点刺出血;气血不足针用补法,加灸。急性头痛每日治疗1~2次,每次留针30分钟至1小时;慢性头痛每日或隔日1次。
2.推拿治疗
治疗原则:疏经通络、行气活血、镇静止痛。
手法:推法、抹法、按法、揉法、拿法、拨法等。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及俯卧位,术者立于一侧。
(1)术者双手拇指自印堂穴交替推抹至前发际处,经前额推抹到太阳穴,拇指按揉太阳穴,改用大鱼际向后推至耳上——过耳后——经风池穴——走项至两侧肩部,反复操作8~15遍。
(2)双手五指自然伸直,中指自印堂穴,食指与无名指分别自两侧眉弓,大拇指与小指分别自两侧头维穴交替推胆经头顶部——后枕部——大椎穴——至两侧肩部,反复操作8~15遍。
(3)以双手多指同时或交替拿揉头部,然后多指指端着力做落手打、抓手打的动作,操作4~6分钟。
(4)用双手拇指和中指相对用力对挤,对按两侧头维穴与风池穴,操作3~5分钟。
(5)以拇指与多指相对用力拿揉项部,以多指与掌根相对着力握拿肩部,操作2~3分钟。
【按语】
1.针灸、推拿治疗头痛疗效显著,对某些功能性头痛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对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针灸也能改善症状,但应同时注意原发病的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2.部分患者由于头痛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易产生消极、悲观、焦虑、恐惧情绪。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应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