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阳明胃经】太乙穴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

【读音】 tài yǐ 【太乙穴名释义】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

【读音】

tài yǐ

【太乙穴名释义】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太乙穴位位置图】

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图⑤)。

太乙穴

【图解太乙穴位的位置】

1.坐位,从肚脐沿前正中线向上量约2横指,再水平旁开约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图⑥)。

2.坐位或仰卧位,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按压有酸胀感。

【太乙穴养生功效】

涤痰开窍,镇静安神。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肠鸣,腹胀;癔病,心烦癫狂等。

【按摩太乙穴作用和好处】

心烦癫狂找太乙。

功效作用

太乙穴有涤痰开窍,镇惊安神,和中化滞,除湿散热的作用。

古“太”与“大”通,此穴在“下脘”穴之旁2寸,此处近胃,下连于肠,其状如“乙”字。《礼记》“鱼馁必自乙。”注:“鱼去乙则不肥。”大肠俗名肥肠。“太乙门”即是“大肠门”。其所治症,除肠疾吐泻而外,如癫疾狂走、心烦,正合中医之阳明腑证,弃衣登高谵语等证。正与中枢神志有关,所谓脏燥则狂者,由于大肠结热。而大肠结热,又当在迂曲弯转之处,故治取此穴有效。

主治疾病

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

太乙穴主治腹痛、腹胀、心烦、癫狂。

太乙穴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肠腑等疾患: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烦心、癫狂、脚气、遗尿等。

现代多用太乙治疗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肠疝等。

太乙穴主治胃痛,腹胀,心烦,癫狂等[2]。

太乙穴主治胃痛,消化不良,腹胀,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癫狂。

消化系统疾病: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腹胀;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癔病,癫痫,精神病;

其它:遗尿。

为您推荐

【足阳明胃经】大巨穴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

大巨穴具有调节肠胃、固肾气的作用,临床上,大巨穴主要被应用于治疗食欲不振、腰痛、泄泻、痛经、便秘、阑尾炎、肠炎、肠梗阻、...

【足阳明胃经】承满穴的准确位置图及功效

承满穴出自于《针灸甲乙经》,隶属于足阳明胃经。中医认为承满穴具有理气和胃、调中化滞、降逆止呕的功效。临床当中承满穴主要用...

厉兑穴,快速止吐

厉,指胃;兑,代表门。本穴在趾端,犹如胃经之门户。 【主治】 清热和胃,苏厥醒神,通经活络。主治晕厥、呕吐、胃痛、水肿、...

内庭穴,治理口腔上火最有效

内,里边;庭,庭院。本穴在厉兑之里,犹如门内的庭院。 【主治】 清胃泻火,理气止痛。主治腹痛、腹泻、牙痛、头面痛、咽喉肿...

陷谷穴,治慢性胃炎胃下垂

陷,凹陷;谷,山谷,指体表凹陷。穴在第2、第3跖骨间隙凹陷中。 【主治】 清热解表,和胃止痛。主治慢性胃炎、面部浮肿、腹...

冲阳穴,除腹胀,增食欲

冲,冲要;阳,阴阳之阳。穴在冲阳脉(足背动脉)所在之处。 【主治】 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治腹胀、口眼斜、牙痛、精神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