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风
【病名】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临床主症的疾病。因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
【治疗】
1.针灸治疗
(1)中经络(中风较轻的类型,一般不出现神志昏迷,意识清醒)
主穴:内关穴、极泉穴、尺泽穴、委中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
配穴:肝阳暴亢(头部胀痛明显、情绪易怒)加太冲、太溪,镇肝潜阳;风痰阻络(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加丰隆、合谷,化痰熄风;痰热腑实(口粘痰多,腹胀便秘,舌头发红)加曲池、内庭、丰隆,清热豁痰;气虚血瘀(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脚肿胀,面色淡白)加气海、血海,益气活血;阴虚风动(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加太溪、风池,滋阴潜阳;口角歪斜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加肩 、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加绝骨丘墟透照海;足外翻加中封、太溪;足下垂加解溪、胫上;便秘加丰隆、支沟;尿失禁、尿潴留加中极、曲骨、关元。
针灸操作: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三阴交、足三里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2)中脏腑(中风较为严重的类型,一般会出现神志昏迷,意识模糊等情况)
主穴: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穴、素髎穴 、百会穴、内关穴。
针灸推拿
配穴:闭证(神志昏迷,面部发红,呼吸急促,喉中有痰,牙关紧闭,二便不通)加十宣、合谷、太冲开窍启闭;脱证(面色苍白,瞳仁散大,气息微弱,汗出肢冷,二便失禁)加关元、气海、神阙回阳固脱;呼吸衰竭加气舍益宗气而调呼吸。
针灸操作:内关用捻转泻法,持续运针1~3分钟;素 、水沟用雀啄法,以患者面部表情出现反应为度;十宣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太冲、合谷用泻法,强刺激;关元、气海用大艾炷灸法;神阙用隔盐灸法,直至四肢转温为止。
2.推拿治疗
治疗原则:祛风通络,舒筋活血,补益气血,填精益髓。
手法:拿法、按法、揉法、推法、擦法、拔伸法等。
操作:患者仰卧,拿揉肩井,按揉天宗,推夹脊穴,八字推膀胱经第一侧线并按揉侧线上诸穴位,着重推患侧膀胱经第一侧线(以腰臀及下肢后侧为重点)。按揉患侧腰、臀及下肢部并擦之。(以肾俞,环跳,殷门,委中,承山为主)
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拿揉患侧上肢的后侧、外侧及下肢外侧,按揉肩、曲池、手三里、合谷、风市、阳陵泉、昆仑。
患者仰卧,拿揉患侧上肢前侧,下肢前侧,拿捏患侧上肢,按揉患侧大腿前侧及小腿外侧,以髀关、伏兔、血海、足三里、解溪为主,擦患侧上肢及下肢的前外侧,拔伸屈曲患侧上肢与下肢的各个关节,最后推印堂,按百会,推少阳,一指禅推法推头面部,以患侧颜面部为主,按揉下关,颊车(以患侧为主),擦颜面部,击头部,扫桥弓,按百会。
3.辨证加减
气虚血虚者,加按揉肺俞、心俞、膈俞;肝阳上亢者,加按揉脾俞,太冲,扫散法,扫桥弓。痰多者,加按揉人迎、廉泉、风府诸穴。
【按语】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较满意,尤其对于神经功能的康复如肢体运动、语言、吞咽功能等有促进作用,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治疗期间应配合功能锻炼。
2.推拿疗法对中风的治疗原则为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在保持关节活动,防止肌肉痿缩及关节僵硬,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起到了其他疗法所部能达到的作用。本病多采用综合治疗,对其康复是有益的。治疗中应以“治痿独取阳明”为指导,重点在手、足阳明经,其次是膀胱经。
3.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衰、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4.中风患者应注意防止褥疮,保证呼吸道通畅。
5.本病应重在预防,如年逾四十,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痿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需加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