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胸部;乡,指部位。穴在胸部,能治胸部疾病。
【主治】胸部疼痛、咳嗽、胸胁胀痛、肋间神经痛。
【针刺】向外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发生气胸。
【配伍】胸胁胀痛:胸乡配膻中。
精准定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
特效按摩:以拇指指腹按揉胸乡,每次1~3分钟,可治疗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肋间神经痛、咳嗽等症。
快速取穴:乳头旁开3横指,再向上1个肋间隙处即是。
栾博士解读
定位:仰卧。在胸外侧部,当第三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功效:胸胁胀满,引致背痛。
养脾贴贴两侧胸乡穴,白天贴,晚上揭下。
图解找穴取穴速学速查
【读音】
xiōng xiāng
【胸乡穴名释义】
胸,胸部;乡,部位。穴在胸廓之侧,故名。
【胸乡穴位位置图】
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⑤)。
【图解胸乡穴位的位置】
1.仰卧位,在胸部,从乳头旁开2寸,再向上1肋间(第3肋间隙),按压有酸胀感。
2 .仰卧位,在胸部,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图⑥)。
【胸乡穴养生功效】
宣肺止咳,理气止痛。主治胸胁胀痛,肺水肿,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咳嗽;乳汁少,乳痈。
【按摩胸乡穴作用和好处】
【经穴养疗法】
刺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推拿:点按法、揉法、指推法。
【穴位配伍调身祛病】
1.配膻中穴,主治胸胁胀痛。
2.配天溪穴,主治肋间神经痛。
【特别说明】
1.不可深刺,以免伤及内脏器官。
2.针刺时,局部酸胀感。
胸乡穴解析
胸乡穴意义:脾经之气在此流散胸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本穴输散于脾经之外的胸部。
功效作用:外传脾气。胸乡穴有宣肺止咳,理气止痛,宽胸利胁,宽胸理气的作用。
主治疾病
胸乡穴主治胸胁胀痛,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膈肌痉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支满,痛引胸背,支气管炎,咳嗽气逆,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胸乡穴主治胸胁胀痛。
胸乡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等。
现代又多用胸乡治疗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胸乡穴主治胸胁支满,痛引胸背,咳嗽气逆等。
胸乡穴主治咳嗽,气喘,胸胁胀痛。
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其它: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等。
穴位配伍
胸乡配内关、心俞,治胸闷、胸痛。
胸乡配列缺、膻中,治咳喘。
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针刺方法
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
注意:内有肺脏,不可直刺、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胸乡穴解析
胸乡为经穴名(Xiōngxiāng SP 19)。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胸即胸部,乡指居处,穴在胸旁,故名胸乡。主治胸胁胀痛,胸胁胀满,胸痛引背,呃逆,吞咽困难,膈肌痉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胁支满,痛引胸背,支气管炎,咳嗽气逆,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哮喘等。
胸,胸部。乡,乡村也,边远之处。该穴名意指脾经之气由此输散脾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天溪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水湿会含量较少,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传之热,水湿之气进一步胀散并流散于脾经之外,如去到远离脾经的乡村之地,故名。
出处:《针灸甲乙经》:胸乡,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胸乡穴名解
胸即胸部,乡指居处,穴在胸旁,故名胸乡。
胸,指胸部。《黄帝内经灵枢·胀沦》:“夫胸腹,脏腑之郭也。”乡指面积广阔的地区,此指两肋之间或广大的胸廓。此穴当胸侧,有主治胸部疾患之功能,用故以为名,有宽胸理气作用。穴居两胁之间,正有两阶之象,亦可泛指广阔的胸廓为胸乡。此穴在足阳明经之“膺窗穴”旁2寸,喻为胸部之户牖,故名胸乡。按“膺窗”“胸乡”二穴,其义大同。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胸胁支满,却引背痛,卧不得转侧,胸乡主之。
《外台秘要》:灸五壮,主胸胁支满,却引背痛,卧不得转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