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医疗法,想必大家一定会想到按摩、针灸、推拿等等,而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中医拔罐疗法,想必大家对此疗法也都不陌生吧。中医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多年来在帮助人们调理身体和看病治病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逐寒祛湿的中医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就非常广泛,这是我国传统中医在治疗疾病的时候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
要进行拔罐疗法,那是离不开拔罐工具的,不用多想也知道那就是罐,用于拔罐疗法的罐子种类可不只一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的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但它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
除了罐之外,在拔罐疗法的使用过程当中还要用到另外的一个工具,那就是探子,我们平时的俗称就是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在看病治病过程中要想真正起到中医拔罐疗法的作用,还是要看拔罐的方法。中医拔罐疗法的方法有很多,平时看着是很单一,其实当中蕴含着很多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相对来讲拔罐是这四种方法当中最简单和最基本的一种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将会烫伤病人。
闪罐这一方法在于一个闪字上,动作一定要快,干净利索。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
放血拔罐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在上面拔罐。体内的瘀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放血拔罐时应注意: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
拔罐时经常采取的体位: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等。
拔罐疗法的禁忌症: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及皮肤损伤者、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过度疲劳、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拔罐时应注意
1、保暖。拔罐时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治疗,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不要将燃烧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过热的罐子勤更换。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给患者拔罐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晕罐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所见到的拔罐看起来简单普遍,没想到当中还有这么多的讲究与学问,看病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也有很多,现在大家应该是对中医拔罐疗法有了更多一些的认识与了解了吧,希望对大家会有很好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