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穴按摩的起源点穴按摩是中国古老中医学中的一种医疗方法,在明代之后与推拿并称至今。点穴按摩和针灸一样,几乎与中国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是人类在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最初出现按摩是因为人们在疼痛时,出于本能,不由自主地用手去按摩疼痛部位,意外地发现点点按按可使病痛缓解或消失。这样经过长时间实践和相互传播之后,就从无意识按摩转变成有意识按摩,从自我按摩转变成互相按摩了,从而产生了原始的点穴按摩。

点穴按摩止痛的基本原理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篇》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人体气血运行于全身奇经八脉和十四正经,循环不息,一旦经脉某处受淤阻而产生疼痛,故就疏而治之。因此,就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的气血流动之理论。气血运行受阻,就必须尽快打通受阻之经脉,调和气血,增强气血流速,促进血液循环,和畅气机,从而起到活血化淤,祛疾止痛之功效,方能使身体恢复到正常机能。点穴按摩止痛疗法就是循经穴点压疼痛疾患处所处经络上的某个反应点(即敏感点),起到强刺激该经络的作用,增强气血流速,缓解患处肌肉组织的紧张凝聚力(即痉挛),增强自愈能力和自身免疫系统的活力,起到舒经活络、活血化化淤、解痉止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