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音】
tài bái
【太白穴名释义】
太,大也,始也;白,金色。穴为金色所始;又太白为星座名,即金星;亦含土能生金之意。

【太白穴位位置图】
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图⑦)。
【图解太白穴位的位置】
1.坐位,在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掌背交界线处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图⑧)。
2.在跖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
【太白穴养生功效】
健脾和胃,清热化湿。主治先天性脾虚,胃痛,便秘,肠鸣,腹胀,腹痛,泄泻,呕吐,痢疾;肢倦,血糖不稳,身重;痔疮;心痛;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脚气。
【按摩太白穴作用和好处】
【经穴养疗法】
刺法:直刺0.5~0.8寸。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推拿:点按法、掐法。
【穴位配伍调身祛病】
1.配足三里穴、中脘穴,主治胃痛。2.配承山、二白,主治痔疮。
【特别说明】
太白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原穴,针刺时,局部有酸胀感。
太白穴作用:
按摩太白穴,止泻补肺
此穴是人体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二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太白穴就是通过脾来补肺的这么一个穴,健脾的功能相当于山药薏米粥。
不过,按摩时要注意力道,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必用太大力气,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太白穴位外敷法
这里我为大家介绍一种十分有效的穴位外敷房法,即把人参切成片,医用纱布折叠成一厘米见房的一小块,然后置一小片人参于纱布之上,贴于太白穴处,再用医用胶布固定。记住,二侧太白穴上都要贴。每次贴上后,要持续12小时才取下。隔天贴一次就可以。
三七外贴太白穴,补脾益肝
有些朋友们苹时总是爱发脾气,有些女性朋友会出现月经不调,这些都是与肝系统有关的症状,苹时都可以用三七切成片或打成粉,外贴于二侧太白穴,房法同上,也可以同时用人参合三七,一起外贴穴位,补脾益肝。
太白穴快速消除肌肉酸疼的办法
太白穴还有一个很好的功效,就是能改善因运动或劳累过度造成的肌肉酸痛问题。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很长时间不运动,偶尔运动一下就会感觉浑身酸痛。一般来说,这种酸痛现象在休息几天后就会好转。也有的人需要好久都不会好转,这多是脾虚了。脾是主肌肉的,突然的运动会导致脾气耗费很多,使肌肉内部气亏,肌肉就会产生酸痛。如果你遇到了种情况,可以用艾灸太白穴的房法来解决。
操作房法也是非常的简单,可以用一小段艾条,在脚二侧的太白穴上采用温灸法,灸大约30分钟左右就会缓解肌肉酸痛的问题。如果身旁没有艾条,可以用大拇指内侧硌硌太白穴,效果虽不及温灸,但也管用。
小便签:按太白穴很疼。而且不太方便,老得够着脚。有一个办法:找2颗芸豆(反正稍微大一点儿的豆子),用创可贴粘在太白穴的位置,看电视的时候一只脚踢另外一只脚的豆子,交替着踢。睡觉前拿下来,扔掉。
脾虚的症状,比如,夜里睡觉老是流口水(这叫脾不摄津,就是脾不能收摄这些津液,它自己流出来了);舌头二边有齿痕;吃完东西不一会儿就腹胀,消化不良;手脚冰凉,血液循环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不能收摄;因气血上不到头部而头晕,等等。这些症状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栾博士解读
定位: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功效:
(a)治肌肉疾病,如运动后肌肉酸痛等。
(b)此是脾经原穴,如果把脾经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它就是树根部位,所以,是健脾最关键的穴位。
取两片养脾贴,外贴在两太白穴上即可。
经穴秘密
太白俞穴,属土,足太阴原穴
别名:大白。
穴义: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蒸升。
名解: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大白名意与太白同,大,通太。
2)脾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故为脾经俞穴。
3)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变化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吸热后蒸升,表现出脾土对肺金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4)足太阴原穴。原,本原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而本穴的蒸升之气同合于足太阴脾经的气血特性,且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故为足太阴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上行于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生发肺性阳气。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